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如是博客

天气学教学、传统文化及房地产法学交流

 
 
 

日志

 
 

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的  

2015-12-16 06:29:03|  分类: 科普读物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的?的头图

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的?

复杂的语言易裂变

《圣经》中说,从前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都有一样的口音,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高塔越建越高,直插云霄。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高塔终于半途而废,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圣经》说得对,天下人确实都曾讲一样的语言,世界近7000种现代语言都起源于5万至7万年前早期非洲人说的一种本地语言。但《圣经》对人类语言种类如此之多的解释并无科学性。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科学解答的问题: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语言的?作为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的语言就没这么复杂,如果你把一只出生在北京动物园里的黑猩猩放回到它的非洲家乡,在交流上它不会有什么障碍。

人类是怎样从一种语言发展出无数种的 - 如是 - 如是博客

对人类中多种语言并存的现象,科学家曾经是这样解释的:大约在5万年前,现代人开始创作石窟艺术和骨制手工艺品,并且开发更先进的狩猎工具,他们逐渐产生了抽象思维意识。这种创造力不寻常的飞跃带来了人类语言的革新:语言更加丰富和复杂,语言的表达力更加深刻和抽象。

当人类从非洲向外扩散时,如此复杂的语言显然不能完全带走。一些社会群体迁徙到新的地方后,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对原有的语言习惯进行改编,并创造了新的词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变化之后,便形成了与故乡截然不同的语言形式。这种文化演变的过程与新物种的形成很相似——同一物种的两个群体分开后各自演化直到不再杂交繁殖。

然而,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粗糙,无法解释语言变化的更多细节。比如,为什么拉丁文语法十分复杂,而其“姐妹语”现代罗曼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等)却遵循较简单的文法?为什么某些语言,比如中国的普通话,音调可以使词意发生变化?最奇怪的是,在生物种类丰富的热带雨林地区,语言也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多样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气候与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多亏大量新的研究,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回答这些问题了。事实上,与物种要适应某种栖息地类似,语言也要演化以适应不同环境下人类表达的需要。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

黑猩猩的语言只是那么几个简单的音节,它们无论到了哪里,语言的交流都是那么简单,没有产生新变化的必要,因此黑猩猩的语言发展不出多样性。人类就不同了,人类的所思所想远比黑猩猩复杂,所以我们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灵活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以便能够更好地交流。

当人类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为了表达新的思想,人们重新组合词句、还常常会创造新的词句,于是,语言的分支出现了,新的语言萌芽了。再经过500年左右的时间后,这种新语言就会进化成一个独立的语言分支。并且,语言的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思想的裂变。

在生物种类格外繁多的热带雨林地区,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也格外突出。世界上近7000种语言,有大约60%分布在热带雨林的两大生活带上,一个是非洲,另一个横跨亚州南部和太平洋。 而语言种类最繁多的要属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这块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地方竟然存在着近千种语言。生物与语言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吗?

有语言学家认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同样有利于语言的多样性,因为这样的环境常常隔绝成很多不同的区块,不同区块之间互相独立,交流很困难,所以能更快形成各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社会团体,这些团体各自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想想看,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的人们,交往范围比热带雨林地区要大得多,交往次数也频繁得多,他们的语言肯定没那么多分支。在中国,中原地区语言的统一性就远远大于西南热带雨林地区。

语言学家还发现,在热带地区盛行的语言,元音使用得更频繁,而且习惯于将元音和辅音分开,它们很少有像英语“linguistics”这样元辅音靠得很近的词汇。比如欧洲南部的意大利语,其元音和辅音都有很好的间隔,朗读起来有一种鲜明欢快的节奏——这些都是北欧语系中没有的。这是因为,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户外说话时间更多,而在比较空旷的户外,元音比大多数辅音更容易被听到;相比之下,生活在寒冷气候地区的人更习惯于室内交谈,因此多喜欢用比较低调的辅音说话。而且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辅音的习惯也大异其趣: n、m这样的鼻音在温暖地区较为常见,而像t、g这样的阻碍音在寒冷地区则更为常见。

音素和语法的不同变化

对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表明,人类故乡非洲的基因多样性最为丰富,随着人类远离非洲,虽然种族数量不断增加,但基因多样性却反而下滑。这是因为,随着人类迁徙得越来越远,他们的一些基因在移民途中逐渐丢失了。沿着古代人类迁徙路线,基因多样性随着离开非洲距离的增加而非常平稳地降低。

语言学家发现,语言竟然也与基因有着相似的路线图,随着人类从非洲越走越远,语言音素(即音标)的多样性也在逐渐降低。其中,非洲音素多样性最为显著,多样性最差的地方分别在南美洲和大洋洲。非洲博茨瓦纳的语言使用了约110个音素,英语只有48个,而大洋洲巴布亚的语言的音素只有11个。

语言音素的不断减少,与基因多样性降低是同一个道理。因为人类从非洲故乡分离出去后,他们遗弃了一些不常使用的音素。而随后,迁徙到更远地方的群体又丢弃了一些音素。一代接一代下来,音素就越变越少。

不同的语言不仅发音迥异,而且语法也是千差万别。看看这句 "He walked out"。英语中walk这个动词用过去时来表明事件发生在过去;而在汉语中则是这样表达的:“他出去了”,动词不用变换形式——简单添加一个词就可以表明时间概念;而秘鲁语言必须在5个不同的动词词尾中做出选择,来表达事情具体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几个小时前、几天前、几周前、几个月前还是数年前。

语言学家在对2000多种语言分析后发现,复杂的语法在小语种中——那些很少与外界接触的群体中——更为常见,比如秘鲁的土著语言。而语法规则较为简单的语种,往往是那些与外界接触较为广泛的大规模群体操持的语言,比如英语和汉语。

从古罗马语言的变化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语言在广泛使用过程中,语法是如何由繁入简的。古罗马的拉丁文语法很繁琐,根据名词在句子里作用的不同可以有6种形式变化。当罗马向外扩张,给外地人带去拉丁语时,那些外地人就将复杂的拉丁语言简化成了通俗的形式,最终形成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其他语言——每种语言都缺少拉丁语系的某种复杂形式。

英语也有类似的变化过程。接连不断的殖民潮带来了大量混住在一起的各地移民,当操不同语言的人都要学习英语时,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某些母语混杂到英语中,导致了移民地区英语的变异,掺杂了大量外来语,而且语法变得更加简单。语言学家比较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别,发现美语中掺杂了大量其他语言,而那些成人易学的常用词汇,在美国也使用得更加频繁。语言学家预测,英语正在世界各地被拖拽至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方向发展,未来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和澳式英语之间的鸿沟可能会不断扩大。

  评论这张
 
阅读(35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