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如是博客

天气学教学、传统文化及房地产法学交流

 
 
 

日志

 
 

20年一遇干旱是如何形成的  

2009-02-18 11:48:10|  分类: 天气学与气候背景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网易新闻 报道: 20年一遇干旱是如何形成的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公众感觉雨多了大了,其实并不一定是雨下得更多更大了,而往往是因为下雨对自己的影响更大了。查看全文>>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公众感觉雨多了大了,其实并不一定是雨下得更多更大了,而往往是因为下雨对自己的影响更大了。

--- 专访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

这个冬季冷暖空气的配合很不好,相互作用很弱,是造成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 北京报道

在度过一个晴朗干燥的春节后,北京仍向着冬季最小降水量的历史纪录挺进。

自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2月4日本刊截稿时止,北京市已连续101天日降水量小于0.1毫米,突破历史同期最长纪录。

事实上,不止北京,从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黄淮的广大区域都经历了一个无雪的冬天。

根据中国气象局消息,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南省气象局在2009年1月29日首次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这是实行气象预警发布制度以来,该省第一次发布这一信号。

安徽省淮北地区灾情则达到干旱极端气候事件标准,该省气象局也于2月1日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信号。

更不好的消息是,根据2月2日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紧急会商结果,未来10天华北、黄淮等北方旱区大部降水仍将持续偏少,旱情形势依然严峻。

就此次重大旱情的成因及其危害,本刊记者对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进行了专访。

北京冬季无降雪并非极端罕见

《瞭望东方周刊》:北京地区冬季无降雪是否属于异常气候状况?

李维京:11月、12月、1月连续三个月没有降水的情况在北京曾经出现过,比如1964年、1970年。12月、1月两个月没有降水的情况就更多了,1951年以来有11年。一般来讲,北京冬季降雪都比较少,可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且降水量也很少,1月平均降水量是3毫米,12月是2.6毫米,11月是6.6毫米。但是北京在夏季降水量比较大,占全年的90%以上,比如7月就有192毫米。这也是华北地区降水的特点。事实上,在2008年冬季前夏秋季,北京降水并不少。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评估北方冬麦区大面积干旱的情况?

李维京:2008年冬季以来北京地区降水少,与整个华北地区的干旱是分不开的。干旱不是一个点,往往是大范围的。这次华北大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我们目前的评估是,降水量之少达到20年一遇。

从2008年11月1日到2009年2月1日,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7个省市的平均降水量只有10.6毫米,是1951年以来该区域历史同期第三小值,仅次于1998/1999年冬季和1995/1996年冬季同期。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北部和东南部、湖北东部都达到1951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值或者次少值。

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内,北京的旱情不是最严重的。比如河南,从2008年10月24日开始就一直没有有效降水,全省农业重旱和中度干旱面积比例分别达6.7%和13.7%。

青藏高原温度上升影响暖湿气流强度

《瞭望东方周刊》:导致这次大面积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维京:从气象科学的角度讲,第一个原因是,这个冬季冷空气势力比较弱。中高纬度纬向环流盛行,而偏北的经向气流较弱,很难将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带入中国,这是一个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冬季暖湿气流也偏弱,影响中国冬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南支槽”比较弱。这与2008年初造成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的情况正好相反。那时“南支槽”发生频率很高,而且维持时间长,不断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我国大陆。

另外,这个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往年比偏东偏弱,这对向大陆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也很不利。总的来说,这个冬季冷暖空气的配合很不好,相互作用很弱,是造成降水较少的主要原因。这个冬天北京先后有几次寒潮天气,但只是大风降温,几乎没有降雪,就是暖湿气流比较弱的缘故。

《瞭望东方周刊》:是什么影响了南亚的暖湿气流进入我国?

李维京:“南支槽”生成于青藏高原南侧。为什么会存在“南支槽”呢?简单地说,青藏高原平均高度达到了4500米左右,冬季的西风遇到青藏高原西端,被阻挡分为南北两支气流绕道而行,在高原南侧形成“南支槽”。“南支槽”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冷暖空气的活跃程度有关,“南支槽”东移就会影响我国的冬季降水。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2008年12月到当前,青藏高原也发生了干旱,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同时500百帕高度场也偏高(即500百帕等压面。在气象台预报中,一般分析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个等压面形势图。850百帕的高度大约1500米,代表高空大气低层的状况。700百帕等压面高度大约3000米,反映对流层中下层情况。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大约5500米,相当于对流层的中层,反映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的状况。热力作用显著可导致高度场偏高,而高度场偏高的地区对应的压力也偏高),超过平均值。2008年初我国出现冰雪灾害、降水明显时,“南支槽”非常活跃。而在当时,青藏高原地区500百帕高度场偏低。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南支槽”的形成会产生很大影响。

《瞭望东方周刊》:这次干旱与全球变暖是否有直接关系?

李维京:这个冬季我国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说明仍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但很难这样讲某一个天气过程就是由全球变暖造成的。全球变暖是一个时间很长的趋势,其间也会有变冷的情况。

根据IPCC,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评估报告,全球变暖将“有可能”引起5种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增加,即高温热浪、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和强风暴等。在IPCC的报告中,“有可能”一词的定义是可能性超过66%。

公众感觉雨大了,是因为下雨对自己的影响更大了

《瞭望东方周刊》:今后一段时间旱情能否得到解除?

李维京:干旱是大范围、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气候事件,不可能很快得到解除。2月2日晚山西等地出现了一些降水,旱情可能有所缓和,但不能解除旱情。2月9日前后,在旱区可能还会出现一次降水,能从某种程度上对部分地区的旱情有所缓和,但是很难解除旱情。

在冬季接近尾声后,未来影响气候状况的因素会逐渐发生变化,那些影响我国春季气候的因素开始作用,干旱是否会持续可能还要看这些因素。

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冬季出现这么大面积的干旱并不代表接下来一定会发生其他自然灾害。一个例子是,上一个冬季低温冰雪灾害后,有人认为春夏季可能出现其他自然灾害。但是后来全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说风调雨顺,还实现了粮食大丰收。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干旱、冰雪灾害等现象,公众有一种感觉是我国的气象灾害越来越严重了。

李维京:公众对气象关注度的提高,一个原因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可能增加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影响确实越来越大。比如,过去没有高速路,出现大雾就不会如此严重地影响交通。因此即使过去大雾出现的频率比现在高,但影响却要小得多。现在就算频率越来越低,它的影响却可能越来越大。

过去并不是不发生某些气象灾害或者某些气象灾害不严重,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它还不到造成这么大影响的地步。公众感觉雨多了大了,其实并不一定是雨下得更多更大了,而往往是因为下雨对自己的影响更大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媒体比过去发达。一个地方出现了气象灾害,其他地方的人都可以知道,而且往往是非常直观地看到灾害造成的后果。 (本文来源:新华网 )

 

  评论这张
 
阅读(43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